馬國鳳教授 專訪

| 2019-03-27|

 

訪談過程中馬國鳳教授侃侃而談,她所散發的氣質,優雅中兼具豪邁,爽朗的笑聲充滿了感染力。

 

以下為訪談內容:

Q:您是何時決定以地震研究為志業?

A:

很簡單,就是聯考考上了!我大學剛入學時,完全不瞭解什麼是地球科學,抱持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情,也不會特別排斥何種領域或學科,就是乖乖的把該做的事情做好。

我常跟學生說,很多人認為從小就該定下偉大的志向,但從我自己的成長歷程及教養兩個女兒成為獨立成人的經驗,我覺得志向是給準備好的人。人生有各種不同的轉折與際遇,除非你都能預先準備好,不然如果太過執著於某個方向,反而是很辛苦的。

我的特質是比較不會有很強烈的喜惡,但我會把該做的事情做好,一旦遇到機會就積極把握。當然,每個人的特質不同,更好的作法是了解自己、適性而為。

 

Q:從事地震研究工作遇過最大的困難是什麼?

A

我覺得所謂的困難,應該是發現自已的不足與懂得如何欣賞別人。如果是知識不足,就多加充實;如果是技術不足,則可尋求與其他團隊的合作。我最近到南方科大參訪,瞭解到他們具備極佳的理論研究,如果能與我們的觀測經驗結合,將會是非常好的合作。

 

Q:對於想要進入地震科學研究的新進有甚麼建議?

A

大家對科學研究容易有一種幻想,像有些博士班學生會說:我很喜歡做研究,並且嚮往老師的工作。我必須強調,科學研究是非常競爭的,專業學識十分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關鍵,有一半取決於個人天生的特質。

以前當學生時,有人說學術是一條孤獨的路。在研究上,我不覺得孤獨,很享受與同事間的科學討論。所謂的孤獨是你不知道你可以到達哪一個位置,尤其是在求學的時候,你不知道自已可不可以做到預期的目標。所謂旁觀者清,老師常可以看出學生的問題,可能無法直接點明,但可以提供不同面向的思考與建議。

有人喜歡逆流而上,而我喜歡順水推舟,可以讓人生更自在。並不是因為怠惰,而是準備好自己的想法,可以在遭遇障礙時,找到出口,另一個可能性。所以我說可以立定志向,但不要被志向打敗,因為山不轉路轉,面對艱難的挑戰,應該期許自己具備彈性與韌性去因應。

人才的培養與訓練是非常重要的,而且要延攬到優秀的人才不容易,然而對於學生的出路我們無法保證,只能勉勵學生,科學研究工作是非常競爭的挑戰,需要高度的熱情作為支持的後盾。

 

Q:您一路以來都在推廣震識,從科學教育到科普,您有什麼感想?

A

在踏進地震危害度領域不久,我發覺很多人不太了解何謂機率,甚至有人會說地震危害度分析不夠準確,不如蓋防空洞來的好。這些疑慮讓我深感地震知識教育的重要性,因此開始推廣震識,尤其想清楚告訴大家:什麼是危害度分析?風險管理的內涵為何?

剛開始推廣工作時,常擔心自己能力不足,然而周遭同仁一呼百應的熱情支持與幫助,讓我常被地科學門這個大家庭的團結與溫暖所感動。我常開玩笑說:好男不跟女鬥!大家都不跟我鬥,可能都是好男吧!

我是有想法就會立即行動的人,常常連我自已也擋不住()。有時覺得日子好好過就好,幹嘛這麼累!然而,在夜深人靜時,釐清思緒後體悟:這不就是我嘛!那就繼續向前吧!當然,如果遇到瓶頸,還是需要尋求出口,找更有經驗的人談談。自己偶爾也是會覺得疲憊,但是一想到學生們未來的出路,深感地科領域的發展必須被看到,相對我的付出就顯得微小了。這是蔡義本老師給我的啟示,因為他的遠見,在臺灣建置各種地震觀測網,透過幾十年來收錄寶貴的地震資料,才有機會成就現在的我。我認為一個有眼光的長輩才能夠提攜後輩。